close



這是這次去故宮參觀宋代文物的心得報告
貼在網誌上其實是因為我忘記帶隨身碟回家(炸
就當作分享給各位吧XD
有些奇怪的言論請無視=3=

++++++++++++

這次參觀的主題主要是以宋代藝術為主,整個故宮展覽分為書畫器品。
宋代的器品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形狀以及色澤的運用,其可貴之處在於幾何圖樣的組合之比例以及大小,這類的成就足足早了西方國家一個世紀,因此也替其增添了歷史上的價值。一開始參觀的器品均以青色為主。當時的工匠配上了自己精湛的技術,在替器品上色的過程中,運用巧妙的手法製造每個器品獨特的花樣,以致所呈現的作品均可說是獨一無二。在參觀的過程中,展覽會場佈置成無色調,但是青色的器品在其中放置並不會覺得突兀,這也可以看到古時代的人對顏色的敏銳度,因為無法控制擺放四周的顏色,所以只好讓自己的作品去配合四周的顏色,而其簡單的形狀也亦是如此,利用簡單的形狀製作器品,讓觀賞者以自己的意識去附上各自的意義,可能是因為過了中午卻還沒進食的關係,大家看到橢圓形的器品的時候都說是焗烤的盤子(苦笑。這也讓作品活在人的世界裡,而不是獨樹一格,但是我的問題也來了…這些作品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們以自己的想向賦予他們意義,我覺得他像什麼的時候他就是什麼,但是如果我沒有特別賦予他意義呢?那他會是什麼?就像設計課的老師評論我的設計一樣,他們說我的東西做成功的話分數就很高,失敗的話就什麼都沒有。我想這次所看到的作品應該也是一樣的,當觀看者沒有經過特別的介紹或是賦予特別的想像時,過於簡單的形狀在這時候會看起來特別單調且沒有內容,青色的表面會看起來格外陰沈且沒有特色,在這時候…這個器品所有的只是歷史上的價值而已,或許這就是藝術美學的矛盾。特別的形狀-自藝術家始就給他獨特的意義。簡單卻有力的形狀-有了大眾想像才存在的意義。就像是藝術品的訂做和規格化是一樣的,也是兩面的。我想一般的大眾應該只是來看其歷史上的意義吧!?畢竟這麼艱深的道理,在館方的介紹中也沒有看出些蛛絲馬跡,而且又是很抽象的理論。不過在參觀中,如果從縱線直接看過去的話,可以發現在作品櫃盡頭的光牆正好與作品櫃底部的光板連乘一直線,器品交錯的放在展示櫃裡面真的很漂亮,看來在這方面館方也有用心在設計。另外我們也參觀了宋代時候的書畫,在書方面覺得很可惜的是館方並沒有把書卷展是的真正用意告訴大眾,看起來跟普通的書卷沒有什麼兩樣啊!中國文化中遺留這麼多的書法作品物什麼宋代還要自行製作一個展覽!?要看早已經看膩了吧?這是我在參觀中聽到其中一個參觀者的心聲,聽到的時候感到有些無奈,老師也有說~宋代這次展覽的書卷中最重要的意義是在於這些書卷都是印刷的產物,但是由於在展覽中都是放置印刷過後的產物卻沒有介紹其印刷的過程,導致其成品變的沒有特色,擺在展覽場中也不足稱奇,因為第一眼看上去只會覺得是普通的書卷罷了。之後在觀看畫的時候,在我身後有一群日本來的參觀者,他們看到畫的時候一直稱讚著其作者的筆工和中國書畫的了不起。怎麼感覺台灣當地的參觀者被比下去了?!可能是對藝術方面的訓練不足,以致於無法流出讚嘆與感動的情感吧!?展覽場的第一幅畫是赤壁賦,雖然在看的過程中同學都在笑說其透視和人物比例不對(到這時已經是景觀職業並發作了,誰叫我們老是被罵圖畫不好XD)不過也可以很明確的看出其用意在人的動作,其一節一節的畫面連成一大幅畫作,而每節畫面都會有一小角連結,雖是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地點及不同的時間,但是利用這連接的一小角落串連觀賞者的視線也是其手法之一。也是不同於西方畫作的~用圖畫帶領參觀者度過所謂的「時間」。
宋代的畫處於一個很特殊的時期,古人也採用了很特別的方式在呈現自己的想法,在繪圖中努力去呈現事物真實的一面,卻撇除不真實的影子想留下永恆,但是人物的衣服也是會換的啊~怎麼不畫裸體XD要說的話竹林七賢應該是最真實的(炸。就我看來,宋代的畫作畫風是寫實的,表現是抽象的,筆法是精鍊的,意境卻很飄渺。作者常常為畫題上某句詩作為標題,這句詩可能不是他創作的源頭,也可能不是他創作的地點。但是他就這樣把他題上去作為這幅畫的意境,要說是混淆視聽也行~要說是人文氣息也行。這或許就是宋代當時理學當道下來的規矩,讓文人畫者在畫畫的同時也展現自己的文學素養。不過或許他創作時想了很多,也或許他創作時什麼都沒有想,雖然這就不得而知但是卻也留給後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在藝術學術殿堂上~也不至於太過無聊,至少,各家的主張和言論不斷就是了。宋代的戶外繪畫有另外一項跟西方國家大大不同的就是其風景畫,西方國家的風景畫往往是站在定點畫下眼睛所看到的全部。但是宋代的風景畫常常是畫家走進風景裡去繪畫,也有可能是因為環境的關係,在詩作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詩人詠頌山間的繞雲及晨霧,所以站在定點畫山可能什麼都看不到XD所以才發展出這種特殊的繪畫技法,但也因此讓有些後人說宋代的繪畫其實是不寫實的,或許就是各方文化發展之不同了吧?大家所謂「看到」的定義不同,所以也就有了這樣不同的發展。因此~也有人說這是宋代的特色,利用作畫的方式之不同,帶參觀者穿越所謂的「空間」。
另外因為是在故宮參觀,所以老師也特別要我們注意故宮建物的設計,在其中一個彎角的弧形設計上出了一點問題,那是一個連結一到三樓的半圓形展示空間,我大概在腦內畫了一下建物的配置圖~的確,如果是畫在紙面上的話是個很漂亮的設計圖,但是實際做出來之後就可以知道有些地方構成了這個設計的致命傷。像是因為展示台量體過大但是觀賞空間不足的問題,一樓參觀者的視線會被二樓的地板遮住,導致展示物的上半段會被截掉,但是如果縮放展示物的大小的話,在二樓與三樓的參觀者就沒有東西可以看,以致這半圓形的展示空間變成浪費掉的空間,另外展示的物品也有問題,一般在這種拉長型的展示空間中多半會放置所謂的立牆形作品,想是書畫之類可以調掛在牆上的,這樣在參觀的時候才有所謂製造一二樓不同風味的參觀樂趣,但是這次去看的時候館方是放置坐形的佛像,就像我剛剛說的~佛像的頭被天花板截掉,在二樓也只會看到佛像的頭。這時候所發生的就不會是不同部分的參觀樂趣,而是指會覺得不完整而已。畢竟,雕像這種作品只要看所謂的完整性,也就是一整個作品要一起看才能感受那氣勢和莊嚴,所以在擺放的作品上這點好像也有些問題。另外是所謂的燈光,因為全館是所謂的密閉式建築,很少採用日光,所以在燈光的配置上也有些小遺憾。畢竟博物館是需要使用眼睛的地方,雖說紙類裐帛的作品害怕光的照射,但是至少在集合場所必須配置足夠的燈光來製造及吸引人的氣氛,要不然全館中的燈光都偏向黯淡會給人光線不足的印象,無法再吸引人集中並且參觀物品,這樣說起來燈光配置在景觀或是建築中是很必要的元素之一,雖然老師有說過景觀設計-利用日光是很必要的手段,但是現在人的生活已經超越太陽的限制,所以人工燈光也是很重要的要素。在設計課上教授也常常罵我們的設計黑漆漆的沒有考慮到燈光,但是在課程中都沒有學過啊!教授這樣罵之後也沒有傳授燈光的配置技巧(我承認自己比較偷懶享要偷學教授的成果,但是這也應該是他們被請來的原因吧!要不然只找他們來罵我們有什麼意義=皿=,只是打擊我們的自信然後要我們早早轉系而已。姆~這只是到目前的感慨而已。是說老師曾經說過有人在台上授課,在台下的人只能聽進所謂的8成,在自我轉換吸收的過程中又只能吸收8成,所以基本上從最原本的內容到最後只會吸收大約6成,不過另外又要算入老師從老詩的老師那邊吸收的內容的話,那我所吸收的真得不知道剩下幾成(苦笑。
以上是看似不是心得的心得,參雜很多自己的解釋或是奇怪不是正解的想法,總之這學期感謝老師的指教,下學期我可以偷偷溜進大一的西洋藝術史去上課嗎?如果我有空堂的話我一定去(炸。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